放弃大一统的任务管理体系 2018 程序啪啪啪
从开始接触时间管理, 到个人知识库建立, 再到目前的GTD实践.
工具与任务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变化:
- 2008.01-2010.10 Google类产品为核心的第一代个人事务管理体系(日历+Task). 由于是学生阶段, 事情相对少, 个人需要投入精力的地方也只是学习与维持生存. 解决了记录问题.
- 2010.11-2015.03 进入工作与体系化个人管理后的多维度管理: 日历+Task+freemind, 由freemind进行关注点收集与整理, 再通过Google类产品将任务分发到每天等各个阶段. 解决了统一关注与整理问题.
- 2015.03-2015.06 引入多标注的一体化管理平台: doit.im, 由doit.im完成收集整理与跟踪, 由于丰富的维度(目标,项目,标签,情境,时间), 基本可以管理涉及的各个方面. 解决了多维度多平台问题, 并突出了任务的本质——实现目标.
- 2015.07-2015.10中旬 在上述基础上的细化管理系统: doit.im + 领域管理(通过excel等工具对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信息同步).
- 在这个阶段, 我们发现已经从对自我的管理向对团队管理上过渡, doit.im 无法解决协作与数据私密性问题. 开始时, 简单引入了git进行同步, 然后将doit中的数据进行再拆分与记录. 数据重复不同步
- Excel/Number等工具无法在线预览, 历史不容易查看.
- 对于复杂协同的项目, 信息共享查看, 任务分配与跟踪, 技术细节与任务关联等需求, 通用的doit.im产品无法解决.
- 2015.10中旬——今 在进一步学习<搞定1>等资料后, 个人还是需要因地制宜, 找到最符合一类事务的处理与跟进工具
- doit.im 通用平台
- 针对生活, 简单工作事务等
- 收集篮
- 项目单
- 目标单
- github/gitlab 协同软件开发平台
- 解决了开发中的关键协同问题: 在线,实时,关联,明确.
- 解决了项目中的要素: 里程碑, 问题(request,bug), 指派
- 数据的私密
- 根据情况引入有效的管理平台
- doit.im 作为 “总” 收集篮
- 在整理与组织阶段, 将 上述的材料分发到各系统
- 由于领域与具体问题不同, 我们不能希望一个系统可以解决所有问题, 要拥抱多样化. 不需要纠结一个具体系统的平台通用性不足, 随处可查性不足(例如gitlab确实在我们工作时才涉及) 等通用功能问题, 也可以算是一种特定的执行情境吧.
- 突出缓存思维: 在一段时间, 主要处理的工作与Context其实是有限的, 及时清理与明确某个阶段的Context, 分支定界争取突破. 根据这个Context, 优化:
- Workflow
- Keywords
- Tools
- doit.im 通用平台